别以为奥赛那么好搞,奥赛生揭秘背后的故事:参加培训花费上万,凌晨2点才睡
很多家长考生对奥赛背后的艰辛不甚了解,大家可以根据老奥赛生王钦的采访稿,了解奥赛背后鲜为人知的真实、艰辛的故事。其实主要讲了四点:第一点要努力和实力,第二点要有钱,第三点要有兴趣,第四点还要有点运气。所以不容易呀!
有实力不一定有运气
青岛2中高三生的王钦就是几年前获得信息学奥赛一等奖的选手,他连称自己是“付出过努力的幸运儿”。
“其实奥赛挺残酷的,外人以为奥赛保送、自主招生很幸运,其实有一半的人都当了‘炮灰’。”王钦表示,他们学校当时准备信息学奥赛的同学超过15个,有很多人选择中途放弃,因为觉得奥赛过程耽误正常课业学习,有些冒险。最后坚持下来并拿到省一以上奖项的只有8个人,“就像西天取经一样,修成正果的人很少。”王钦笑着说。
王钦告诉记者,敢于参加奥赛培训的同学,都是‘有几把刷子’的。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都能够得偿所愿。据介绍,二中上一届有一名奥赛选手连续三年都只获得二等奖。“他每年都差一点,最后到高考也没获得省一,挺替他遗憾的。”王钦语气中满是惋惜。他也庆幸自己最后拿到了一等奖,从而在这场“赌博”中胜出。
暑假参加培训花费上万元
“准备奥赛,我们一般都采用题海战术,压力非常大,丝毫不比高考轻松。”高中三年,王钦也连续参加了三年的奥赛,三次结果也有天壤之别。
高一的时候,王钦参加了信息学奥赛,获得了120分的低分。提起首战奥赛,王钦表示自己当时知识积累不够,对于奥赛也没有什么了解,只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去体验一把。
高二奥赛的时候,王钦考了310分,差60分得一等奖。看着离“省一”越来越近,王钦又参加了第三次奥赛,“那次我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理上的战场,备战了一个月,还好我考了305分,刚好卡在了一等奖的线上,运气不错。”
王钦从高一开始每年暑假都参加奥赛培训,三次分别在烟台开发区一中、日照一中和昌邑一中,每次都要接受10天多的集训,然后自己回家还要强化练习。每次去外地培训,王钦大约花费2000多元,三年时间,花费6000元。奥赛考试费用也是不低,每次考试,都要1000元考试费,再加上食宿费,王钦在奥赛上花费了上万元。
备考时凌晨2点才睡觉
提起最艰苦的奥赛备战,王钦至今想想都心有余悸。那年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他都完全停课,全心全意准备奥赛,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7点不到就去机房做题。
“我们每次考试是三个小时,所以我们一般是从上午8点模拟考试到11点。”中午,负责出题的同学要把大家的试卷批出来,不出题的同学吃午饭。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每一分时间,他们中午一般都不休息,有时候就一起叫外卖在机房吃饭。
下午,他们一般从1点讲题到2点时,3点到6点自己改题。晚上,7点到10点有一场线上奥林匹克比赛,结束一场比赛,会紧接着参加11点半到凌晨1点半的第二次比赛,“我们一般到凌晨2点才睡觉,最多睡5个小时吧,感觉甚至要比高考更辛苦。”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一直持续到奥赛前夕。
“其实我最后一次考完奥赛以后,我以为自己‘死定了’。”王钦介绍,奥赛分为简单题和难题,他有一道简单题出了问题。当时他处理完数据之后忘记了清零,这样这道题的分数就没有了,“我最后成绩是一等奖的60几名,刚好卡在一等奖线上,这点失误险些断送了我的保送路,所以我觉得上天挺眷顾我的,让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没有兴趣根本无法坚持
“其实我们选择奥赛的学生,基本都是对奥赛有兴趣。那些没有兴趣的人,早就放弃了。那些抱着功利性的态度参加奥赛,把奥赛当做保送、自主招生敲门砖的人,很少有能够获得一等奖的。因为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和枯燥,没有兴趣,根本无法坚持下来。”王钦说,他自己小学、初中学习的是数学奥赛,上了高中之后接触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之后就深深迷上了。
王钦表示,信息学奥赛准备的过程中面临的诱惑很大,“鼠标左点是奥赛题目,右点就是游戏,怎么选择,全在自己。”有很多学生选择信息学奥赛是怀着能够到机房玩电脑的私心,“这些人都是走不长远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