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来自30 个省(市、自治区)的795 所院校的8492 支参赛队伍加入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
赛,参赛校数和队数分别比2004 年增长9.8%和23.4%。许多学校还举办了校内竞赛,有的学校多达几百
人参赛,使这项竞赛成为目前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
为什么这项活动受到同学们如此热烈的欢迎,得到学校、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它与
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改革有什么关系呢?
创始与发展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
将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出来,即建立所谓数学模型,还要将求解得到的结果返回
到实际问题中去,这种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20 世纪80 年代初数学建模教学开始进入我国大学课堂,经过20 多年的发展现在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和
许多专科学校都开设了各种形式的数学建模课程和讲座,为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早是1985 年在美国出现的,1989 年我国大学生开始参加美国的竞赛,经过两
三年的参与,大家认为竞赛是推动数学建模教学在高校迅速发展的好形式,1992 年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模型专业委员会组织举办了我国10 城市的大学生数学模型联赛。教育部领导及时发现、并扶植、培育了这一新生事物,决定从1994 年起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一次。十几年来这项竞赛的规模以平均年增长25%以上的速度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由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没有事先
设定的标准答案,但留有充分余地供参赛者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从下面一些题目的标题可以看出
其实用性和挑战性:“DNA 序列分类”、“血管的三维重建”、“公交车调度”、“SARS 的传播”、“奥运会临时超市网点设计”、“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竞赛以通讯形式进行,三名大学生组成一队,在三天时间内可以自由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使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但不得与队外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讨论。要求每个队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可以看出,这项竞赛从内容到形式与传统的数学竞赛不同,既丰富、活跃了广大同学的课外生活,也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竞赛让学生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加以分析、解决,他们必须
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主动学习、独立研究的能力。
竞赛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富有挑战性,吸引着学生关心、投身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他们理
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竞赛需要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获取与赛题有关的知识,锻炼了他们从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文献、收集资
料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撰写科技论文的文字表达水平。
竞赛要三个同学共同完成一篇论文,他们在竞赛中要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既有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也有相互争论,培养了学生们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进行协调的组织能力。
竞赛是开放型的,三天中没有或者很少有外部的强制约束,同学们要自觉地遵守竞赛纪律,公平地开
展竞争。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同学们能在竞赛中得到这种品格锻炼对他
们的一生是非常有益的。
<>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竞赛虽然发展得如此迅速,但是参加者毕竟还是很少一部分学生,要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与
日常的教学活动和教育改革相结合。十几年来在竞赛的推动下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以及与此
密切相关的数学实验课程,一些教师正在进行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数学主干课程的研究和试验。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通过数学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提高逻辑思维
能力,有助于培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形成精益求精的风格,提高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
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的教学不能完全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关起门来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
理论中打圈子,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以致学生在学了许多据说是非常重要、十分有用的数学知识以后,却
不怎么会应用或无法应用。开设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举办数学建模竞赛,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打开了一个通道,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对提高同学的数学素质起了显著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一个成功的尝试。
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活动中经常用到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普遍采取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丰富了数学
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成功的实践,为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做出了重要的探索,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范例。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教育界的专家参加过为数学建模竞赛举办的活动,对这项竞赛给予热情关心和很高的评价。
数学建模竞赛的国际效应
从1989 年起我国同学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近几年参赛校数、队数占到
相当大的比例。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
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相继获得最高奖。可以说,数学建模竞赛是在美国发芽、而在
中国开花、结果的。
从1983 年开始,国际上有一个“数学建模教学和应用”的系列会议,每两年一次。从1997 年起我国
几乎每届会议都有代表参加,并且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10 届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多次介绍我国数学建
模教学和竞赛的发展情况,怎样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大学的主干数学课程中去的进展,得到国
际同行们的关注和好评。有些国家的专家正在研究和评估我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其对教学改革的推
动。
我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经过十几年迅速、健康的发展,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树立起了
自己的品牌。这项活动必将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素质、推动教育改革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2005年,近800所高校的2.5万名选手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目前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魅力何在。
尤成超沉浸在数学建模的宫殿里,他正利用寒假留在学校里研究数学建模中用到的一些算法。他对记者说,这个春节他只能在四川老家呆大概一个星期,大年初二就要回校准备参加2006年2月初举行的国际性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个春节将是他上大学后回家最短的一个春节。
尤成超是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两年前还在上大一的他第一次接触数学建模比赛。那次只是校内比赛,因为一无所知而茫然不知所措,最后抱了个鼓励性质的“成功参赛奖”。那次“惨痛”的经历却使他从此产生了对数学建模的浓厚兴趣,此后他多次参加各种类型的数模竞赛。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他和他两名队友齐心协力,勇夺全国一等奖。
这项和数学密切相关,却并非纯数学知识的竞赛,每年吸引着像尤成超这样的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的踊跃参与。由教育部高教司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目前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学生热爱的竞赛 规模以年增长25%的速度发展
提到数学竞赛,人们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在严肃安静的考场,选手冥思苦想、孤身奋战的情景。而数学建模竞赛全然不是如此。它没有固定的考场,选手们翻书查资料、上网下载、激烈争论,到处跑来跑去也没人管,俨然就像一个科研课题组在突击完成一项任务。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从1994年开始举行的,每年一次,十几年来这项竞赛的规模以平均年增长25% 以上的速度发展。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它的蓬勃发展之势:从1994年196个学校的867支参赛队,到2000年517个学校的3210支参赛队,再到 2005年795个学校的8492支参赛队,参赛队壮大了近10倍,2005年竞赛的选手达到25000多名。
数模竞赛何以这么受欢迎?到底有什么魅力?记者采访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姜启源。他说,数模竞赛对青年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它的题目由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没有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但留有充分余地供参赛者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赛题的设置非常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如,2003年的“SARS的传播”、“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抢渡长江”;2004年的“奥运会临时超市网点设计”、“电力市场的输电阻塞管理”、“饮酒驾车”、“公务员招聘”;2005年的“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DVD在线租赁”、“雨量预报方法的评价”——每一道题都紧扣当前社会热点,很有时代意义。
竞赛以通讯形式进行,三名学生组成一队,在三天时间内可以自由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使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但不得与队外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讨论。每个队要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
终生受益的竞赛 培养创新能力的极好载体
姜启源说,建立数模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要做的工作。做这样的事情,所需要的远不只是数学知识和解数学题的能力,而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社会对具有这种能力的人的需求,比对数学专门人才的需求要多得多。
“数模竞赛是大学阶段除毕业设计外难得的一次‘真刀真枪'的训练。”姜启源说,它相当程度上模拟了学生毕业后工作时的情况,既丰富、活跃了广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随着赛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数模竞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载体,而且能充分考验学生的洞察能力、创造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等等。学生们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以及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的塑造,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姜启源说,很多学生用“一次参赛,终生受益”来描述他们的感受。许多参加过竞赛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在毕业设计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导师的普遍认可。
尤成超说,比赛提高了他主动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是他参赛之前特别缺乏的。同样获得全国数模竞赛一等奖的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大四学生申孟宜说,竞赛增强了他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坚定了他在学科方面不断钻研的信心。他现在准备出国深造,而他的队友一个已保送读研,另一个正在全力考研。
推动教改的竞赛 将数学建模引入教育过程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数学的教学不能完全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姜启源说,关起门来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中打圈子,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以致学生在学了许多据说是非常重要、十分有用的数学知识以后,却不怎么会应用或无法应用。高等教育要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将数学建模引入教育过程已是大势所趋。
据了解,十几年来在竞赛的推动下,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数学实验课程,一些教师正在进行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数学主干课程的研究和试验。无疑,这是对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四川理工学院学生赵金东认为,把建模融入到数学主干课程中,能将数学与现实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通俗”化。这真正体现了数学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工具的深刻意义。
十几年来,全国数以千计的数学教师在从事数学建模教学和指导竞赛的过程中,知识面拓宽了,知识结构改善了,利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也培养了热爱学生、不计名利、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这对一支新型的数学教师队伍的全面成长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姜启源说,尽管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教学在很多学校才起步不久,并且在数学教学中所占课时不多,但是却取得了傲人的成绩——2001年、2005年,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中,以数学建模、数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有11项,占整个数学类的38%;在 2003年、2004年、2005年高校国家精品课程中,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有5项,占整个数学类的17%。
国际效应的竞赛 在美国发芽、中国开花结果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谁能想到它其实并不是我国的“原创”。姜启源介绍说,它 198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1989年我国大学生开始参加美国的竞赛。此后,我国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近几年中国参赛校数、队数占到参赛总数相当大比例。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相继获得最高奖。
“可以说,数学建模竞赛是在美国发芽、而在中国开花、结果的。”姜启源这样评价。
在谈到数学建模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时,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指出,数学教育质量的优劣决定了一批人在知识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而他们的能力缺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整体竞争力。由此,数学教育不能仅仅是按部就班的静态传授,它更应该注重对学科精神的领会,只有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现实面前才不会束手无策,才能创新与发现。数学建模竞赛就是为适应这一社会要求采取的探索性措施。
2001年,第10届国际数学建模教学和应用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此系列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行。会上,我国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的发展情况,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大学的主干数学课程中去的进展情况,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关注和好评。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的专家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和评估我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其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正因为建模竞赛的特殊作用,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学生积极参加包括数学建模竞赛在内的各项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已被列为评估指标之一。数模竞赛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意义正越来越凸显。